EN

EN

教育教学

山东师范大学全日制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技术

  • 日期:2023年11月28日 10:18
  • 查看:

校徽单位名称(公章):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学科负责人:       刘方爱             

单位负责人:       郑元杰             

 

 

山东师范大学

全日制电子信息专业硕士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类别

名称及代码: 电子信息/0854   

适用于专业领域名称:  计算机技术/085404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2023 5 19

 


 

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技术领域)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领域)简介

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创建并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围绕计算机设计与制造,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运用等领域方向,开展理论、技术、方法、系统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是系统研究信息与计算理论及其实现与应用的实用技术学科。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为国内大中型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支持,形成了分布式智能计算、知识与数据工程、网络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2011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372名。毕业生分布于全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研究机构等,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应具备的品德和基本素养要求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具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能自觉遵纪守法,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

1)学术道德

热爱祖国,尊敬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恪守学术道德与规范,不以任何方式剽窃他人成果,不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2)学术素养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范;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作风;具有基本的知识产权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善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门学科研究工作所需的研究手段,了解本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及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在本学科或与相关学科领域内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和计算机开发工作,并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书刊资料,并能撰写学术论文。

应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并在上述至少一个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的研发、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接受必要的实践训练,由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两项组成。

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科研实践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过程,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参与导师组的科研课题,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提高科研能力,取得科研成果。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也是研究生实践锻炼的一种方式,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如课堂教授、实验指导、社会调查、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支教实习等。

专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两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六个月,不具有两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一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

4、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应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应熟悉本学科特定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科研文献,了解其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并有能力获得从事该领域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应了解所从事领域内同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了解取得该成果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能力获取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所需的部分原始论文及综述性文章,具备通过互联网、电子文献数据库获取本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应在有效获取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科学总结,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重要的培养环节,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应根据学院制定的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要求开展活动,其中,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结束后由导师组和相关单位给予考核,考核通过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导师组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4)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母语和英语等至少一门外国语以书面和口头方式较为清楚的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能够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进行陈述和答辩,有能力参与对实验技术和科学问题的讨论。

5)其他能力

应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相关的专业软件,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并具备一定交流能力,特别是能够与同行进行顺利交流并获取所需的信息。

 

三、研究方向

1、分布式智能计算:面向云计算,主要从事分布式环境下的软件开发与智能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群体智能、分布式数据存储及动态资源管理、多Agent系统的构建及协同计算等。

2、知识与数据工程:主要从事数据分析与建模、知识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视觉、多媒体数据检索、图像与视频目标识别、数据驱动的建模与优化、医学图像分析等。

3、网络与信息系统:主要从事网络系统结构、网络控制、网络数据流分析及网络信息处理等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网络数据流分析、同步控制、信号估计、网络信息处理、数据治理与数据挖掘等。

4、信息安全:主要从事网络信息安全、舆情分析预警、公钥密码、区块链、安全多方计算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5、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人工智能认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自动摘要、自动问答、自动对话、语言生成、阅读理解、知识发现、知识融合等研究,及其在医疗健康、社会媒体、智能司法、智能客服、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实现相关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创新创业。

 

四、培养方式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具体实施中这四部分可以相互交叉进行。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或工作现场完成,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际应用导向。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实行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注重吸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构建由校内导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指导体系,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学制

全日制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专业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鼓励研究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可以确认相关课程学分。

 

六、课程设置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设置框架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为必修环节,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核心课程。

1、公共课程:8学分。

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工程伦理2学分、研究生英语3学分。

2、专业基础课程:含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共5门,10学分。

3、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至少7门,最低修满12学分;其中,实践活动(2学分)、体育类课程(1学分)与美育类课程(2学分)必选。

4、必修环节:专业实践2学分。

5、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入的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核心课程1-2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以通过考试为准。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具体课程计划参见下表。

 

 

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技术领域)

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分类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学位课程

公共必修课

S0000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2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S000028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S000030

研究生英语(1

2

32

1

考试

外国语学院

S000032

研究生英语(2

1

16

2

考试

外国语学院

QGC00005

工程伦理

2

32

1

考试

 

专业必修课

QGC015111

机器学习

2

32

1

考试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12

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

2

32

2

考试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13

最优化方法

2

32

1

考试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14

算法设计与分析

2

32

2

考试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15

并行处理与体系结构

2

32

1

考试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非学位课程

专业选修课

QGC015121

大数据分析

2

32

1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2

模式识别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3

计算机视觉

2

32

1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4

论文写作指导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5

深度学习技术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6

数字图像处理

2

32

1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7

图像与视频理解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8

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2

32

1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29

高级人工智能

2

32

1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30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31

计算机网络前沿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32

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

2

32

1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33

高级计算机图形学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211

软件理论与工程

2

32

1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212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2

32

2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51

实践活动(必选)

2

32

3\4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52

体育类课程(必选)

1

16

3\4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QGC015153

美育类课程(必选)

2

32

3\4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补修课

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取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的研究生,补修本专业本科核心课程1-2门,补修应从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中选择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实践环节

必修

QGC015161

专业实践

2

32

3-4

考查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视频

合计

学位课学分:20(含专业实践)   非学位课学分:12  总学分:32

说明:美育类课程(必选)可在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选择2学分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体验》课程替代。

 

七、其他环节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两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六个月,不具有两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一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开展专业实践,作为骨干参加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并在项目中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专业实践前研究生需提交实践计划,实践结束后需提交实践报告,经导师组或培养单位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否则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

科研实践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过程,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参与导师组的科研课题,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提高科研能力,取得科研成果。

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也是研究生实践锻炼的一种方式,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如课堂教授、实验指导、社会调查、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支教实习等。

研究生参加上述实践活动需有详细记录和不低于2000字的个人总结,由导师组或学科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实践活动学分(必选,2学分),否则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学生在校期间除导师组派出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与工程实践训练外,不得参加与攻读硕士学位无关的工作。

3、中期考核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全面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及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并着重检查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包括对政治思想表现、文献综述能力、课程学习情况、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进展等培养环节的综合测评,在一定的范围内集思广义,对硕士生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中期考核一般于第四学期进行。

为了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及本专业特点,要求:

1)政治思想表现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自觉遵纪守法,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课程学习完成情况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考生完成规定的补修课程。

3)专业实践开展情况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开展专业实践,作为骨干参加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并在项目中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专业实践前研究生需提交实践计划,实践结束后需提交实践报告,并通过导师组或培养单位的审核。

4)学位论文开题情况

主要考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对学位论文的准备情况,包括明确学位论文选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拟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文献综述,拟定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制定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并进行相应可行性分析,明确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制定学位论文的工作计划及经费落实情况,课题研究的预期学术成果等。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结论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种;上述四项考核均通过,考核为合格,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其中,对表现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可考核为优秀,人数不超过当年参加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的15%。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可以申请第二次中期考核;若第二次中期考核仍不合格,按学校相关要求办理退学手续。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为确保论文质量,实行严格的论文审核制度。

1、论文选题

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工程应用研究,鼓励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够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领域发展趋势和先进理念,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专业实践进行学位论文工作,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综述要阐述清楚相关研究背景、意义、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确定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毕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并写出论文研究计划。

2、过程管理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导师组(或课题组)定期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毕业(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由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过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论文审核

毕业(学位)论文评审重点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过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过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毕业(学位)论文应有相应的创新成果支撑,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以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技奖励、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成果等多种形式审核创新成果。

4、质量要求

1)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对文献资料的使用、评述得当。

2)学位论文基本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研究开发或实验工作充足,且具有新的见解。

3)学位论文应反映出研究生已掌握本学科特别是本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初步掌握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科研或承担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4)学位论文行文流畅,逻辑性强,符合科技写作规范,表明研究生已具备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

5、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论文查重、论文预审(预答辩)、论文评审、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工作严格按照山东师范大学的相关规定与要求执行。

学位论文规范格式、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要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山东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有关文件规定。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专业实践、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

 

十、其他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主要期刊、会议和著作目录

1、国内期刊列表

[1]     计算机学报

[2]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软件学报

[4]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5]     电子学报

[6]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7]     中国科学

[8]     科学通报

[9]     通信学报

[10]  自动化学报

[11]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国外期刊及国际会议列表

[1]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ACM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3]     ACM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4]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5]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6]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

[7]     ACM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8]     ACM SIGSOFT 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uropea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9]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10]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

[11]  ACM Trans on Computational Logic (TOCL)

[12]  ACM Trans on Database System

[13]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14]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15]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16]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17]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1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20]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23]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4]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5]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6]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7]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8]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9]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30]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31]  IEEE Tra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32]  IEEE Visualization Conference

[33]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34]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3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3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37]  International Cryptology Conference

[38]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4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41]  Journal of Cryptology

[42]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43]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44]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45]  Journal of ACM

[46]  Journal of Algorithms

[47]  Journal of Graph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48]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maging and Vision

[49]  Machine Learning

[50]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51]  Neural Computation

[52]  Operations Research

[53]  PAMI: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54]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55]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3、著作列表

[1]     人工智能: 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 Stuart J.Russell, Peter Norvig,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神经网络, 史忠植,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机器学习, 周志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模式识别(第四版), Sergios Theodoridis, Konstantinos, Koutroumbas, 电子工业出版社

[5]     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第二版), 陈文伟, 陈晟,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C.D.Manning, O.Raghavan and H. Schutz,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7]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Baeza-Yate, et al, Addison Wesley Press, 2004.

[8]     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 P.N. Tan, M. Steinbach and V. Kumar, Addison Wesley Press, 2006.

[9]     Pattern classification, 2nd Edition, Richard O. Duda, Peter E. Hart, David G. Stork, Wiley, 2000.

[10]  Neural Networks - A Classroom Approach, Satish Kumar, McGraw-Hill, 2005

[11]  Computer Networks,  4th Edition, Andrew S. Tanenbaum, Prentice Hall, 2002

[12]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 5nd Edition, Douglas E. Comer, Prentice Hall, 2008.

[13]  Software Architecture-Perspective on an Emerging Discipline, Mary Shaw, et al, Prentice Hall,1998.5, ISBN:7-302-02832-X/TP1489

[14]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陈鸣,张兴元,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10, ISBN 7-5053-24543

[15]  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陈国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16]  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 王鼎兴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7]  分布计算系统, 鞠九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18]  Digital Media Revisited,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Innovations in Digital Domains,by Gunnar Liestøl, Andrew Morrison and Terje Rasmussen.

[19]  Design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by Brenda Laurel.

[20]  Virtual Art From Illusion to Immersion, by Oliver Grau, 2004.

[21]  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ing Vision to Thinkby Stuart K. Card, Jock D. Mackinlay, and Ben Shneiderman

[22]  Computational Geometry in C (Cambridge Tract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by Joseph O'Rourk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  Introduction to Geometry (2nd Edition) by H.S. MacDonald Coxeter.

[24]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Graphics , J. D. Fole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ISBN:0-201-60921-5

[25]  Graphics Gems I-V, by Andrew Glassner

[26]  Real-Time Rendering (2nd Edition) by Tomas Moller, Eric Haines, and Tomas Akenine-Moller,2002.

[27]  Geometric Tools for Computer Graphics by Philip Schneider & David Eberly,2002

[28]  计算机视觉——一种现代方法, David A Forsyth等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1

[29]  人工智能原理, 石纯一,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10

[30]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31]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32]  Computer Aided Design

[33]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34]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

[35]  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

[36]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37]  The Visual Computer

[38]  Pattern Recognition

[39]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40]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41]  Computers and Intractability-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NP-Completeness. Michael Garey and David Johnson. Freeman, 1979

[42]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Christos H. Papadimitriou. Addison-Wesley, 1994

[43]  自动机理论、语言和计算导引, J.E.霍普特罗夫特, J.D.厄而曼(徐美瑞译), 科学出版社, 1991

[44]  Randomized Algorithms, Rajeev. Motwani and Prabhakar Raghav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5]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for NP-hard Problems, D. S. HOCHBAUM, PWS, 1997

[46]  组合最优化——算法和复杂性, C.H.Papabimitriou 等著[], 刘振宏, 蔡茂诚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

[47]  Andrew Sears and Julie A. Jacko (Eds.).(2007). Handbook for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2nd Edition). CRC Press. ISBN 0-8058-5870-9

[48]  lan Dix, Janet Finlay, Gregory Abowd, and Russell Beale (2003):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3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3.

[49]  Helen Sharp, Yvonne Rogers & Jenny Preece: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7 ISBN 0-470-01866-6

[50]  Database Systems: The Complete Book Hector Garcia-MolinaJeffrey D. UllmanJennifer Widom(有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51]  Principles of Database and Knowledge-base Systems (Volume 2), J. D. Ullman

[52]  Service Computing, LIANG-JIE ZHANG; JIA ZHANGHONG CAI

[53]  SOA & Web 2.0——新商业语言, Sandy Carter

[54]  密码学理论与实践(第二版), Stinson[] , 冯等国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关闭